LOT 8045 草间弥生(b.1929) 1978年作 女人 钢笔水彩纸本
Viewed 459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24.2×27.2cm
签名:Yayoi Kusama 1978 女の人 钤印:弥生 说明附草间弥生作品登录卡“南瓜集结了全世界对和平的愿望与颂扬,它能让我感受到平静,让我的思绪一种充满诗意的平和。”—— 草间弥生隐秘的温情草间弥生作品《女人》与《大根》分别创作于1978年和1979年,彼时的草间弥生正在经历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70年代初期,早已在国际上打响名堂的她拒绝了所有展览邀约,离开让她功成名就的美国回到家乡日本,主动住进精神病院中,与世隔绝十几年,直到1993年才正式重回大众视野。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除了她的助手,谁也无法知晓她究竟在经历些什么。时间回到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一个从事育苗业的家庭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尽管家境富足,幼小的草间弥生却时常因为父母间的激烈冲突而陷入巨大的精神压力,10岁便患上了神经性视听障碍,被幻觉困扰一生。她的痛苦无法诉说,于是把幻觉变成了创作,在艺术中寻找自我救赎。1957年,草间弥生只身前往美国,尽管经历了一些波折,她还是迅速被美国艺术界接纳,凭借油画作品《无限的网》系列一举成名,吸引了媒体和同行的关注。直到60年代,草间弥生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全盛时期,她不断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创作出许多颇为轰动的作品,如《积聚:千舟连翩》《无限镜屋——男性领域》《那希索斯花园》等。从1960年到1968年,草间弥生一共参加了33场展览,其中14场个展,足迹遍布美国和欧洲。然而,从1969年开始,她突然大幅减少了展览数量,自1973年搬回日本开始,更是几乎完全沉寂了。人们猜测,整个70年代也许是草间弥生最失落的十年,她先后经历了好友伊娃·海斯和爱人约瑟夫·柯奈尔的离世,精神问题也愈发严重。1973年,她逃离了声色犬马的纽约回到日本,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开始写小说和诗歌。1977年,草间弥生主动搬进东京一家精神病院,并在旁建立工作室,开始日复一日地埋头创作。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草间弥生年轻时尖锐、无畏的疏离感慢慢褪去,也许是出于对童年的重新审视和对家乡的思念,她在1978-1979年间创作了一批绝无仅有的纸本水彩作品,而且作品中出现了许多以往不常见的题材。无论是蔬果还是除自画像外的人物肖像,这些题材都几乎不曾出现在草间美国时期的作品中。可如果继续往前追溯,便不难发现这两件作品对于草间而言的情感意义。在作品《女人》中,草间描画了一个带翡翠项链的女人的侧脸,虽然她没有透露更多的信息,但布满女人脸上的细密圆点,却难免让人联想到她10岁时画的母亲画像。母亲,是草间弥生一生的爱与恨。草间弥生在成长过程中与母亲的关系一直十分恶劣,母亲经常对她恶言相向,甚至多次撕烂她的画作,当草间弥生决定去美国的时候,母亲给了草间100万日元,并告诉她永远不要再踏入家门。伤痕累累的童年永远是她最大的心理创伤,离开家后她也几乎不再提及家人,然而事到如今,她或许是将对童年的回忆寄托于笔下,从而与过往达成和解。相比于美国时期抽象的点和线,草间弥生这两年里的作品显得十分平易近人。她描画了不少让日本人感到亲切的事物——南瓜是重要食粮,萝卜(日文写作“大根”)则是日本人最常吃的蔬菜。《大根》这张画着色极淡,柔软温和,草间说她的一生都在抗争,但从这件作品中,我们仿佛能看见一个终于与自己达成和解的温柔时刻。草间弥生的这批纸本水彩作品数量稀少,是她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特殊创作。相比于她早期作品,草间弥生这一系列的画作显得格外温情。在美国与欧洲旅居15年后,终于回到日本的草间似乎是在借助画笔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根源,以实现自我疗愈,从中获得更大的生命力量。
Preview:
2020年12月2日-4日
Address:
北京金茂万丽酒店一层大堂、 三层金茂大宴会厅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