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089 李可染(1907~1989) 1965年作 东方欲晓 镜框 纸本
Viewed 322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66×46.5cm
款识: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一九六五年,敬写毛主席清平乐词意。可染于北京。||钤印:可染(白)、在精微(朱)、李(朱)。 |备注:海外回流。||《清平乐·会昌》这首词作于1934年7月,毛泽东在会昌登山后所作。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自己说的没有发言权的1931年到1934年的那些日子里,他埋头于做调查研究、读书、向中央提建议,而不是“赋闲”。“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他的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毛泽东曾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会昌》这首词的基调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泽东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和愤懑。这一首清平乐,于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全词内容是”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意思是东方就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最好。会昌县城外面的山峰,一气直接连去东海。战士们眺望指点广东,那边更为青葱。|此幅《东方欲晓》构图严谨,以李可染独有的“逆光”手法,体现山石的厚重,山峰的高耸以及云霞的缭绕。光线从左侧而来,笔笔有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似空气在流动,酣畅的笔墨,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个个雄浑的山峰。1965年,中国大陆的政治气候严峻,北京尤甚,文革前夕,风雨欲来……在这种形势气氛下,李可染还坚持画画,唯一可能画的只是革命题材,画毛泽东的诗词。|在李可染的山水画中,毛主席词意图是一类富有时代特色和个性笔墨的作品。从20世纪50至70年代,随着毛泽东诗词的陆续发表,众多画家纷纷选为画题,成为一个特殊时代的文化现象。当时的社会语境是破旧立新,画家们大多顺应时代,改造旧题材,选取新题材,描写新时代的风景,艺术品的功能侧重于宣传性和政治性,在如此背景下,毛主席诗意图便成为一项不错的选择,以这种方式表达对于伟人的敬仰,既具有政治上的安全性,又可以尽情描绘壮丽的景观。傅抱石、李可染、钱松嵒、陆俨少、何海霞等画家均有过同类题材的作品。画毛主席诗意者在当时非常多,但是真正接近毛主席气质情怀的却不多,李可染便是其中之一。李可染曾经说过:“在毛主席那些写景抒情、壮阔激越的诗词里,有许多动人的山水画。”此即为其选择这一题材的初衷,《东方欲晓》作于1965年,画面的格式与《万山红遍》和《娄山关词意》相似,宏伟的构图,饱满厚重的风格是李可染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基本特征。60年代是李可染山水画的成熟期,他在50年代所形成的“李家山水”范式已经确立,他提出“采一炼十”的主张,在写生中寻找视觉素材,提炼生活本质美,将理性控制和直觉感受相结合,摒除公式化和程序化,千方百计地进行意匠加工,以使观者感受到强烈真挚的感情。此幅便见证了李可染在创作上的革新与突破,见证了其在时代藩篱中受到的制约和感染,见证了其洋溢的激情和隐含的无奈,见证了其如何在政治意味浓厚的题材内开辟出山水画的新格局。
Preview:
2017年12月14日-15日 9:30-20:00
Address:
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A厅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