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5137 明代 黄花梨凉榻
Viewed 1656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220×77×40cm
鱼龙顾盼 绚烂至极 ——黄花梨凉榻 庄子曾说过一个木工故事。 有个工匠叫梓庆,他的木工极好,有鬼斧神工之妙。有人曾问他,你是如何做到这么高明的,是有什么神术吗?梓庆回说,我不过是个匠人,何术之有。为什么梓庆总能创造出佳构,用庄子的原话说: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就是说,之所以器物疑为神鬼造,是因为工艺融合了天然的材料。这种大巧若拙的审美观念,本件明代黄花梨凉榻,即为当中代表。 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向来有一种对拙美和枯槁的追求。此作品长方凉榻,榻周盘桓数段奇木,望之似如被鱼龙所包裹。树根奇妙,似曲似转,似直似弯,情态曲折,形象多异,其形态千奇百怪,让人称绝。甚至于,不同视觉观之,不同角度看去,情趣迥异,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在道家大巧若拙的哲学观影响下,历代文人塑造器物,藏巧于拙;既通过技巧展示,更重视天工自然。这件凉榻,以黄花梨木为框,榻面穿织藤屉,天然奇木为座;头枕处有一石平添清凉,石的色泽及质地与木色相近,释放出自然之美。一侧奇木抱有一石,木石共相生的奇观,道出了自然万物之美妙。奇木天然成形,惊叹于自然的鬼工雷斧琢削;木之宛延辗转,当中奇巧之多,犹如山峦,犹如鱼龙,令人击节叹赏。 陶渊明说,守拙归园田;欧阳修说,独思守拙。守拙,不仅体现在器物的核心内涵,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因此,对拙美之物的憧憬,是文人士大夫审美意识的反应和延伸。正如杜甫所言: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 南北朝时期,谢赫对绘画提出了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如若形容这件明代家具,可谓是表现出气韵生动的精神。同时,中国绘画一些术语,譬如宾主、虚实、繁简、藏露,将这些因素放在这件家具身上,似也若合符节。概言之,本件作品在技术上,表现出能品的技巧;在美学上,则表现出神品的特征。自然力量和人文思想的融合,所散发的光芒,任何时代观之,仍能明晰动人。 唐宋时期,文人画兴起,追求写意,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通常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的功夫,而是在画外看出文人之感想。传说苏轼绘画,喜欢画奇木和怪石,传有《枯木怪石图》等。苏轼之画,有豪放之恣,有奇险之态,隐含着拙美。本件黄花梨凉榻,结合了天然之美,特殊样式寄托着深远之趣,于奇拙中抒发丰美,与苏轼的外枯中膏美学思想相合,想象与历史重叠,绚烂至极。 非常之作品,必有非常之递藏。此榻奇木所抱之石,上刻“心即理”三字篆书。奇木另一侧上浅刻有铭:“时二百余载,逢八年之其,此谓生儒之礼说不恭诚,董诰,法古。”黄花梨木框上,浅刻竹影及铭:“物格之至,得之顺应;盖天地本体,漾出堂理,即时而庆异属元性,而非感应之;几汝见竹,而不知草木之性;尤釜中食,而不明滋养之愿,何以致知;适之功夫,以作其行立也。道光乙巳年郘亭眲叟,莫氏子思。” 以上之铭,分别涉及到三位赫赫有名人物:王阳明、董诰、莫友芝。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明代心学集大成者,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董诰,字雅伦,号蔗林;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甚得清高宗、仁宗宠遇。莫友芝,字子偲,号眲叟;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时称 “西南巨儒”。 古代文人通常对器物的审美品评,来表达对世界的认知和期待。有些精神和追求难以诉诸于笔墨,于是就通过器物来体现某种微妙的感知。这种体现有材质的因素,有形式的因素,也有对美的理解的因素。朱熹说:枯槁之物亦有性。在艺术领域,枯槁之美就是一任自然显现;通过稚拙,形成新的巧妙感,唤起美学生命的活力。 这件家具,最初展示着古代文人的审美,最后成为古代美学的一段载体;留给了后世一个无尽美影,惊叹、倾慕、想象,都在这个美影中展开。
Preview:
2022年7月25-26日
Address:
北京凯宾斯基饭店(朝阳区亮马桥路50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