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602 林风眠(1900~1991) 秋色 设色纸本
Viewed 983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44×46.5cm
出版:《一代画坛巨匠·中国美术先驱者-纪念林风眠诞辰110周年:林风眠美术作品精选集》P127,四川美术出版社,2011年10月《人民文摘——艺术》P100,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12月 签名:林风眠 钤印:林风眠(白文) 说明 来源:此幅作品原藏者为沈柔坚直接得自林风眠本人。说明:沈柔坚原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美协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沈柔坚与林风眠同为客家人,二人自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关系甚密。“文革”期间,时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的沈柔坚,经常与夫人一同去狱中看望林风眠,倾力关心照顾。80年代后期,林风眠曾多次邀请沈柔坚夫妇前往香港,并帮助沈柔坚举办个人画展。透过林风眠的绘画,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所描绘景物赋予的真实感,如:花的芬香,草的清新,风的轻拂,水的澄澈…籍由林风眠的眼与画笔,他带领了我们走入纯真丰富的诗境,领略想像的飞驰与自在。林风眠在晚年的《自述》中说到:“我出生在广东梅江边上的一个小村里,后来在欧洲留学的年代里,以及之后在四处奔波的战乱中,仍不时回忆起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在颤动,当然,我一生所追求的不单单是童年的梦想,不单单是青年时代理想的实现。记得很久以前,傅雷先生说我对艺术的追求有如当年我祖父雕刻石头的精神。现在我已活到我祖父的年岁了,虽不敢说像他一样勤劳,但也从未无故放下画笔,在经历过丰富的人生历练后,希望能以我的真诚、用我的画笔,永远描出我的感受。”此件拍品原为沈柔坚旧藏,沈柔坚与林风眠交往甚密,彼此力挺走过传奇一生。沈柔坚认识到林风眠独辟蹊径的意义以及创造的深度表现力。林风眠曾于1963年去瓷都景德镇创作瓷盘画,制成一批精品带回上海,并约沈柔坚去他家观赏,让他任意挑选喜欢的瓷盘画留作纪念。沈柔坚看后爱不释手,知道这些都是其心血之作,格外珍惜,最终挑选了仕女、戏曲人物和花卉各一个品种的画盘珍藏。次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计划出版林风眠画集,林风眠请沈柔坚撰写前言,沈柔坚潜心研究林风眠的创作,写出了评论文章《不假巧饰,皆成真趣谈林风眠的画》,向世人解读他所理解的林风眠绘画艺术。当时,不少人持有“林风眠的画不中不西,不是中国画”的观点,沈柔坚力排众议,坚持认为林风眠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艺术革新者,是以振兴中国绘画为己任并勇于用实践追逐理想的思想者。在沈柔坚的眼里,林风眠深谙印象派以后的西方现代艺术,在较高的层次中寻找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契合点,着力于表现内在美与抒情的节奏。林风眠在吸收西法和文人画的方法的同时,还汲取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养料。在他所画的戏曲人物中可以找到陕西皮影戏的影子,而仕女、水鸟、芦荻等绘画元素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陶瓷器上淳朴的装饰画风:他用遒劲潇洒的线条表现出的鹭、雁、鸡等,无不透着宋代民间陶瓷上铁锈花的质朴雅致。在一些风景和静物作品中,他在大色块上填用富有节奏感的白线,在强化装饰感的同时,也似乎与磁州窑刻画陶瓷上圆阔挺拔的笔法有着血缘关系。沈柔坚从诸多侧面概括了林风眠“不假巧饰”的“中西合璧”绘画艺术的丰富内涵。林风眠看过文章后视沈柔坚为知己。《秋色》突出了色彩与光特别是橘黄等亮色的主导作用而逐渐弱化了墨色。画面强烈的色彩对比;背光的浓重的大山与受光的鲜艳红叶的对比,黑树干与金黄、中黄、柠檬黄树叶的对比,红叶与黄、红、绿叶的对比,黑瓦与白墙的对比。这种对比把最亮的黄色、橘黄色突出出来,呈现秋光的明媚,色彩的明艳对比,刻画那些明亮之后的含蓄,单纯之后的丰富。树上的黄叶和红叶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十分辉煌,让人感到喜悦和力量。
Preview:
2021年6月3日-5日 上午9:30-晚上20:00
Address:
北京四季酒店 二层 幻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桥路48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