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201 黄宾虹(1865~1955) 山亭琴趣 立轴 设色纸本
Viewed 275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117.5×40cm
款识:山亭琴趣,甲午(1945年)春日,黄宾虹画。辛丑(1961年)锦葵开候,潘天寿题。|钤印:松蘅室、黄宾虹|潘天寿题跋:山亭琴趣,甲午(1945年)春日,黄宾虹画。辛丑(1961 年)锦葵开候,潘天寿题。 钤印:潘天寿。 |黄宾虹在现代中国画史上的首席地位,已几不容争议,其山水画一直被后人认为已至“道法自然”的大涤境界。然而对其作品的深层次的解读和研究,在当前的学术界仍属不尽人意。一方面是“曲高和寡”或“高处不胜寒”式的谜惑难解;另一方面是众多“叶公好龙”式的表面上的泛泛而谈。所谓“每看每异”相同的作品在不同时候或不同的人来看,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无论从中国画本身对笔墨的要求来看,还是从黄宾虹山水作品的笔墨表现来看,我们在解读黄宾虹山水作品的时候,都无法绕过其“笔墨”而言其它。|中国画从古典到现代转型的结晶,几乎在黄宾虹一人身上有了集中体现,而其山水笔墨品格的魅力,更是达炉火纯青境地,几乎成为其作品魅力的全部。笔墨一直是中国山水画的本质特征,笔墨的高尚品格也是当代中国画家倾尽全力的一种追求,而黄宾虹更是孤注一掷地毕生研究,他自信笔墨的造化可以提升其作品的境界,他在自题山水中曾说“国家民族性,非笔墨之中无所见”,如此可见其对“笔墨”看法的固执己见和在其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今人评说黄宾虹的山水,用的最多一个词要数“浑厚华滋”了,确实,也没有比这更妥帖的词可以来形容“黄家山水”的风格面貌,而事实上,对这种笔墨形质的追求也是黄宾虹多年坚持的主要审美取向,从早期入手“新安派”到中期的“四王”、“龚贤”、“元四家”及至上窥宋人山水,经过这个过程的“摸爬滚打”到后期的“道法自然”的终极境界,便是“栩栩欲飞,何等自然”了。这其中,他对宋人山水的深窥探幽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几乎可以说是宋人山水境界,明确了黄宾虹的审美追求,成了他创作的主要的内在审美依据。|这件《山亭琴趣》作于1945年春,此时的黄宾虹已经91岁。1954年4月宾翁被选为华东美协副主席,但他的眼睛因白内障加重几近失明。但恰恰是这一时段(1953-1954)的作品却为李可染深深折服,1954年夏,李可染向其请教如何解决积墨积得次数多后产生“闷”的问题,而老人则以神遇而迹化之法点悟了李可染。1953年底宾翁给其学生刘作筹(虚白斋主)的信里说:“今年拙画已由学北宋画中稍稍改变,积有得意之作。”这大概是老人唯一自许之言。当然理解宾翁此时心境的还有潘天寿。在宾翁逝世的五年之后,潘天寿重新拜读这件《山亭琴趣》,并亲自为之补题画款:“山亭琴趣,甲午春日黄宾虹画。辛丑锦葵开候,潘天寿题。”潘天寿写此作的用意不二;其一自然是对宾翁画艺的钦佩。二是当时政治环境对于传统国画的要求已经不再象宾翁在世时备受责难了。1950年宾翁出席浙江省第一界人民代表会议,重申“中国千百年过去绘画虽未尽善尽美,取长舍短,尤在后来创造特过前人,非可全弃原有而别寻蹊径。”这样不合时宜的话语自然没被接受。直到1961年潘天寿在北京参加全国高等院校文教会议上的议题被通过后,传统中国画的地位终于被重新扶正。这时的潘天寿再题宾翁旧作的心情自然如同锦葵开后般重笑东风。因此这件《山亭琴趣》不但是宾翁化境之作,更是见证了两人共患难的友谊。
Preview:
2018年7月13日-14日 上午9:00-晚上5:00
Address:
南京金奥费尔蒙酒店二楼金奥厅(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33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